作者:慢节奏慢生活
前言:我始终认为,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完美无缺的。但,这并不妨碍人们应该去寻找更公平的制度,更引人向上的制度。我的想法肯定离完美相差了十万八千里,如果你不同意,那么在你反驳的时候,理性的想一想,我很欢迎。
一, 禁止职业棋手参赛,是最大的不合理
业余比赛当然不能让职业的参加。这算是真理?还是行业惯例?不过我还是想问,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只是因为某些人拥有一张证书,而不是缺少证书,所以就不让玩了。这真是很奇怪的事情。在我的所见所闻中,除了围棋界,可能还不太好找到其他的例子。虽然,中国的法律并没有对“歧视”这种伤害做出太过具体的规定,但这无疑,就是一种歧视。
我从没有听说过,由于你历史最佳百米成绩进了10秒,所以这个比赛拒绝报名,这样的事。更没有听说过把百米从未进过11秒的人,组织起来比赛,争“11秒之外天王”。
如果你是NBA主力,你肯接受CBA的待遇,CBA的竞争,来CBA打比赛,我相信,没有人会拒绝。得益的将是整个CBA联盟,CBA球迷。
相对低水平的选手互相竞赛,这完全没问题,但设置了不错的奖金,阻止高手参赛,这就很奇怪了。如果奖金不高,没有竞争,路途遥远,人家不愿意来,这倒是没有问题。实际上,有高手参加,才是办赛者的荣耀。
日本也有业余赛,也不让职业的下。然而,那些比赛并没有一分钱奖金。作为业余选手,我想,参加比赛,并不是完全为了钱。
欧美的围棋比赛,最高奖金组别应该叫“公开组”。英雄不问出处,强者尽管来,大门永远敞开。
我不想再讨论什么是职业,什么是业余,什么是职业的业余等等这样的话题,然而职业棋手,以下棋为生,费尽心力获得的资格,却成了获取奖金的障碍?这很滑稽。在任何一个行业,收入凭实力说话难道不是最大的公平嘛?
现在有几个业余比赛,冠军可以升职业,但夺冠的,却极少使用这个特权。反而,前几天有听某职业表示想退段下业余了。我就想问,现在的这个制度,到底是引人向上?还是引人向下?
我看过好多次“职业干嘛抢业余饭碗”类似的话。我看,围棋市场并不大。弈客做了这么多事,赚了多少钱呢?春兰投资围棋,棋迷也没能让春兰活下去。投资就这么多,职业棋手又有几百个。公平难道不重要吗?这饭到底谁吃的好点,实力说话不好么。
至于“职业比赛对业余开放”的话题,我个人完全支持高规格比赛全部改为公开赛。但你没有通过司法考试,就不能当律师,只能当助理。没有某种资质,就要在某些活动中受限,这在社会中再正常不过。这本身具有“迫人向上”的合理性。而且,这和本文所说的,并不是一个话题。
有人反复说“职业的怎能两头好处都占”。参加比赛凭实力争取奖金怎么叫好处都占。我并不能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。职业证书作为职业比赛参赛的报名证书有问题么?好像并没有。
二,各种不当行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?
我拜读了孟2P黄金杯话题的大作,说到了枪手,说到了比赛中的让棋,争议很大。之所以争议,我觉得是因为这些行为在当前制度下,并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,但却和某些“心中的正义”不符。说到底,还是制度问题。
首当其冲的最大问题,我认为就是积分循环赛制。众所周知,几乎所有的业余赛都采用积分循环的赛制,但积分循环存在天然缺陷,那就是,对局双方的利益之和不定。比方说最后一盘,A赢B,A冠军B第4,B赢A,B亚军A第3。这种情况在积分循环的比赛里面太正常不过。那么这盘棋到底有没有一些猫腻呢?不好说。除了最后一盘,其他的轮次就完全是真刀真枪么?也不好说。我参加的比赛不多,我个人,从来没有让过别人,也没有被别人让过。但我遇到过针对我的集团作战,我的争冠对手遇到了自己人,虽然那个“自己人”应该是很强的,但我的对手还是迅速获胜。是不是让,还是很明显的。其实这事挺正常,我真的不怪他们。围棋作为一个个人项目,很容易在某次比赛中形成“集团作战”的情况。那么积分循环,不正是“假棋”的温床么?
淘汰赛双方利益之和固定,就一定没有假么?肯定有人想到了小山智利。可我开头就说了,完美的制度,并不存在。我要讨论的是更公平的制度。
积分循环和淘汰赛相比,当然有他的优势。那就是,最后的结果更能体现实力。高手不会被淘汰掉。然而,这对业余比赛来说,真的重要吗?一群“业余”的选手,连着下10盘或者更多,来及赶回去上班么?能在连续疲劳作战中发挥实力么?如果觉得淘汰太快不想走,办赛方为淘汰的人组织友谊赛,有何不可。再说了,业余比赛,缩短一点比赛时间,增加一点偶然性,让更多的人有时间参与,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拿到好名次,难道不好嘛?这才是普及围棋。
现在很奇怪了,所有的世界大赛,都是淘汰赛,而业余比赛,几乎从来不用淘汰赛。
说到网选枪手的问题,孟2P说得挺好,在大城市集中比,视频监控。但在我看来,网选这种东西,以后,就没必要。集中比,视频监控,是为了公平的进行那4轮或者更多轮次的淘汰赛,那么直接集中起来,就在棋盘上比,就在当地的选手中进行淘汰赛,选出那一两个选手,参加全国总决赛,不就解决了?而且这样的话,每个地区的棋迷都会有自己支持的目标了,也更有关注度。而且,也不需要监管,不需要担心各种猫猫狗狗软件什么的。
其实业余比赛,本应该娱乐为主,怎么搞出了这么多说法。我觉得根源在于,某些比赛组织,选手水平,和奖金存在错位。高奖金比赛理应拥有更高水平的参赛选手,更严格的监管。而现在,并不完全是这样。就像有人说,黄金杯,最后有些网络ID的对局拥有中国前十的实力。那为什么不让真正的中国前十参加呢?
三, 成年业余棋手渴望得到什么?
成年棋手,才应该是围棋活动的主力。毕竟围棋可以从成年下到老。从我个人来说,奖金不是我参赛的第一目的。让更多的人在比赛中获得乐趣,自豪,和回忆,才会有更多的人喜欢围棋,积极参赛。
记得我小时候,我父亲参加了当地一个大规模的围棋赛。当时所有人(还有省队的职业选手)都在一个组比,每晚下一盘。我父亲的水平大概是当时的业余2级(并没有证书)。很多年过去了,我到现在都还记得,他和我兴奋的说到他大战业余初段,设下陷阱,屠掉大龙,然后第二天拿对手毫无办法,下完一问,业余2段。虽然我当时不怎么会下棋,但还是听得津津有味,不明觉厉。30年前的的业余2段,江湖地位和现在业余6段也差不多了吧。而我父亲作为一个纯业余的爱好者,参加这样的比赛,遭遇高手,并大战三百回合。相信,是他的美好回忆。也是我的美好回忆。
而现在这些比赛还能给纯业余的成人这样的回忆么?低奖金的业余赛,可以让参赛选手更方便的和当地棋友的交流,以及享受获得好名次之后的自豪。而高奖金的公开赛,则可以让大家都拥有遇到高手的机会。这样不好么?职业棋手的参赛,对业余爱好者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。可以想象,也许在10年后,某个少年棋手和古力的实力相当,那我有机会让我在比赛中从少年和古力这两位对手里面挑一个的话,那还用说,当然是古力了。
我曾经看过“禁止职业参赛是对业余棋手的保护”这样的说法。我是业余棋手,我不需要保护。我参赛不全是为了奖金。我想留下“和名手大战三百回合”的回忆。
四, 比赛应该怎么办
办比赛当然有其商业目的,比如黄金杯报道中有诸如“为人数最多的业余群体举办赛事”之类的话。我理解,主办者要宣传,记者要吃饭。但这比赛真不是为人数最多的业余群体举办的。中韩参赛选手和业余也搭不上边。就像“跑不进11秒的百米选手”搞一次“中韩终极大对决”。这些话就像皇帝的新衣。可笑而且让人麻木。
扬州有个棋协杯,每年都有不少职业参赛。还有本地奖,中老年奖,女子奖,战胜职业奖。等等。这不是很好吗?按实力说话,但业余的也有奖。然而“职业的业余棋手”们并不喜欢甚至抵制这个比赛,原因当然很明显。所以这个比赛知名度和奖金,还不是那么高。
虽然我希望棋协杯这样赛制的比赛能更多一点,但是,我无力改变什么。这一切相关的利益,都被某些小团体把持。
办比赛总归希望获得一定得宣传效果。而棋迷的注意力又是有限的。阿法狗比赛的时候,其他比赛就不会有人关注了。这就需要记者,媒体,相关的人士,公平,公正的看待这些比赛,宣传这些比赛。又要举扬州棋协杯的例子,这比赛明显更接地气,更适合业余爱好者参加,真正的业余爱好者获得奖励的机会更大,而前几名的选手呢,水平和黄金杯的韩国人比,丝毫不会差!但报道程度?千差万别。
如果100米跑,参赛选手跑进10秒,可称职业顶尖赛,那么跑不进11秒的单独来比,赢了就是业余天王,这些比赛,不可否认,有其娱乐意义,有其普及意义。但搞出高奖金,频频报道,并不让跑10秒5的选手参赛,请问这是不是污染视觉?还要搞跑不进11秒选手之间的“中韩全面对抗”,请问这些有什么意义?能表现什么?是不是浪费网站版面?这是不是很奇葩?
柯洁和业余顶尖的差距,用100米来比较,是不是10秒内和11秒的差距,我不清楚。但如果觉得和职业差不多,那么就开放比赛啊。
也许有人会说,CBA不如NBA,但我CBA也看。嗯,你说的对。但如果有NBA的球员接受了CBA的薪资水平来打球,CBA其他队会阻止吗?这对球迷来说难道不是好事嘛?而且,CBA球员是是中国本土顶级,黄金杯的参赛选手是中国顶级么?
我想,当大多数棋迷慢慢知道这些是怎么回事的时候,也就不会再多关注这些噱头比赛了。就像100米我跑不到11秒,但我也不会看11秒选手的比赛。毫无意义。我希望,赞助商能在之前醒悟。
我想,世界级别的业余职业混合公开赛,才是最终王道。扬州那个应该是。然而,奖金还无法吸引到国外的高手。
我衷心希望将来能有更多,给业余爱好者带来好体验的比赛,大家都能分享对弈的乐趣。
|